佳佳美容網 >> 百科訊息 >> 整形常識 >> 整形指南 >> 案例分析美容院騙招 規避整形風險

案例分析美容院騙招 規避整形風險

  雖然近年來國內整形美容行業發展迅速,但行業相關制度法規的建設卻呈滯後狀態,這讓一些以自身利益為重的美容館老板有投機倒把的機會,他們在不具備相關條件的情況下紛紛開展整形項目,給無辜的消費者帶來了外貌和心理的雙重創傷,造成整形失敗。下面案例形式詳細介紹美容館吸引顧客的伎倆,以示警戒。

  鼓動顧客充值後美容館突然消失

  近期一家媒體連續報道了某美容院“以卡圈錢”的事件,多名消費者表示,他們在美容館工作人員的鼓動下辦卡,卡內金額還未用完,美容館就突然消失,去其他連鎖美容館消費卻遭到拒絕,其實,這是目前不少美容館常用的伎倆。

  劉小姐介紹,她去年年底在一家美容館辦了一張會員卡,當時沖了20000塊錢進去,現在僅消費5000元左右,這家美容館就悄無聲息地不見了。後來劉小姐持卡到其它連鎖美容館消費均被拒絕,“辦卡時這家美容館說可以幫我做隆胸、吸脂等手術,我看到價格便宜就存了20000塊錢進去,現在才做了一個小小的雙眼皮手術,而且效果還不好,他們就不見了。”

  市民李女士也是某美容館的會員,在辦卡的一段時間後,這家美容館裝修並改了名字,等到再開業時,李女士的卡卻無法繼續使用了,對方表示需要交1179元轉卡費才可以在新店裡繼續使用原來剩余的2800元會員卡,“這就是她們故意設計好的,真的是後悔”,李女士氣憤的說道。

  以“免費”為誘餌誘導消費者

  如今很多美容館經常推出“免費護理”、“低價體驗”等優惠措施吸引消費者,曾在一家美容館“體驗”過的市民秦小姐稱:“再也不相信什麼低價體驗了,那些美容師一定會讓你做一兩個項目。”

  據秦小姐介紹,她是看到一則“免費”的廣告才去了一家規模很小的美容館,在接受服務的過程中,工作人員告訴她可以免費體驗雙眼皮手術,隨後將她帶到一個小房間,給她注射麻醉後做了手術,術後令秦小姐哭笑不得的是美容館的人只幫她一只眼睛做了手術,另一只卻沒做,“她們說是免費體驗一只,要做另一只得交3000塊錢,我當時聽到氣炸了,但沒辦法,她們軟硬兼施的態度和很多天花亂墜的說法讓我還是把錢給了她們”。

  據一位曾經在美容館打工的朋友爆料,用一些超低價格體驗甚至“免費贈送”等方式把顧客吸引進來是美容館的慣用招數。只要顧客進來,她們總會有辦法說服顧客辦卡或者做一些項目,很多小美容館員工上崗培訓的主要內容就是怎麼忽悠顧客。

  拒絕提供發票,顧客維權困難

  根據相關部門規定,工商部門介入協調經濟糾紛需以發票為准,沒有發票就難以確認交易行為,深谙此道的某些美容館為了便於“賴賬”和逃避監管,在顧客交費時常以各種理由拒絕向顧客開發票。

  張女士前不久在一家美容館做了隆胸手術,總計花費5萬元左右,沒想到術後卻出現了胸部不對稱的情況,事後張女士找到美容館老板討要說法,並要求賠償,可對方卻不理會,認為手術不成功的原因是張女士沒做好護理,後來張女士找到當地工商局,希望工作人員能對這起糾紛做出處理。然而由於在交費時美容館沒有提供發票,導致張女士在維權過程中證據不足,只能自己吃啞巴虧。

  假專家欺騙消費者

  很多消費者在求美的過程中對安全和效果看的很重,她們希望為自己主刀的醫生是權威專家,一些美容館老板正是看到這點,常以“專家”的幌子讓消費者上鉤。

  市民周女士的經歷讓她再也不相信美容養生店裡的“專家”,今年夏天,她利用午休的時間在公司附近的一家美容館接受了注射“瘦臉針”治療,“當時店員跟我說為我做治療的‘醫生’是國內‘權威專家’,她們高薪請過來的,安全和效果絕對能得到保障,我看到是‘專家’,也沒多想,就交錢接受了治療”,可令周女士沒想的是,她的大餅臉一點都沒瘦下來,這還不算,在注射後,她的臉上還長出了一些紅點,十分瘙癢。

  在某美容館辦理過美容卡的李女士也認為,店裡的工作人員別說是專家了,連“專業”都很難保證,李女士介紹,自她做美容養生開始,店裡的工作人員因為待遇不好換了一個又一個,“這麼頻繁地換人,這些人真的專業麼?”

  現象解析:分類界限模糊是主因

  隨著如今整形人數不斷增多,美容機構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“生長”,市衛生局相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,從監管角度講,美容機構根據是否具有醫療性質分為兩類,具有醫療性質的美容機構,一般冠以“某某美容整形醫院”等名,在開辦時須嚴格遵循醫療機構審批流程,在日常監管中遵照《醫療機構管理條例》對其進行管理,此類機構一般比較正規。另一類美容機構不具有醫療性質,主要是以生活美容為主,為個體經營單位,在開辦時只需辦理普通的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等證件即可,這一類美容機構並不在衛生部門的監管范圍內。由於二者分類界限並不是很明確,某些不具醫療資質的美容館常“打擦邊球”,擅自擴大經營范圍,這種行為雖然不合法,但在時下卻很常見。

  對於一些美容館在不具備專業條件的情況下開展整形項目,宣稱“免費”招攬顧客的“惡習”,市消協一名工作人員認為,根據我國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相關規定,經營者以免費試用的名義招攬消費者,然後勸說她們消費是一種變相的強制消費行為,但消費者很難掌握這種行為的證據,給維權帶來很大困難。

  編輯點評:規避整形風險,首先還是要從自身入手,學會辨別真假廣告,抵制誘惑,理智擇醫,選擇正規整形醫院接受整形。

首頁 五官整形 整形常識 微整形手術 美容外科 美容外科問答 眼睑整形專科問答 疤痕修復問答

Copyright © 佳佳美容網 All Rights Reserved